“我這100畝皂莢林,已經有10年的樹齡,因為種植得太密,影響皂莢樹通風采光,只有一小部分開花結果。你看,這一棵雖然只有雞蛋粗,但前年結的皂莢賣了300元。去年春季,我從這塊地里挖了15000棵皂莢樹,賣了30多萬元。這渾身是刺的皂莢,成為俺村群眾的致富吉祥寶兒。”7月25日,在河南南陽南召縣留山鎮土門村種植大戶李士信自豪地說。
李士信在留山鎮土門村陸續建立2個皂莢種植基地,栽植了7.8萬棵皂莢幼樹。他一個人沒有時間侍弄這些苗木,就安排村里18戶村民在皂莢基地務工,從事除草、打藥、剪枝等活計,人年均務工收入10000元以上。72歲的任廣付一家4口人,兒子有點智障,兒媳患精神病。李士信就安排任廣付父子倆長年在基地務工,每天每人收入100元,解決了其增收無門的難題。目前,土門村皂莢樹種植面積已經發展到1200多畝。
皂莢產業在土門村是一個家家參與、家家受益的富民產業。早些年土門村致富能人李奎福騎著自行車到附近鄉鎮走街串巷收皂莢,然后把收回來的皂莢剝成“皂莢籽”,第一年碾了300多斤皂莢籽,賣后凈賺了1000多元,賺得第一桶金。這個消息像插上翅膀一般,傳遍了十里八鄉。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沒過兩年,土門村里機靈人都搖身變成了收購皂莢“老板”,開始走南闖北收購皂莢。每年農歷八月到第二年春天,他們帶著自己的“密碼本”,厚厚的筆記本上詳細記載著全國各地每一棵皂莢樹的具體位置、皂莢產量、往返線路等,按圖索驥,幾乎跑遍全國各地的鄉村,遍尋皂莢樹,采摘皂莢板,最遠的跑坐著飛機到云南省、貴州省、四川省收購皂莢,原材料收購、加工產品銷售輻射國內18個省份,皂莢產業拓展到老撾、緬甸、越南3個東南亞國家。
皂莢全身都是寶,皂莢刺,俗名叫天釘,是一味中藥,可以入藥治病;皂莢皮,加工后是制作洗化用品的原材料;皂莢米,可以食用,有助于美容養顏。近年來,在皂莢產業國家創新聯盟和河南省科技特派員專家團隊指導下,河南省林科院和南召縣留山鎮政府聯合開展皂莢新品種創制,相繼培育出果用皂莢新品種——‘豫林1號’‘豫莢2號’‘豫莢3號’‘豫莢4號’,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權,把皂莢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芯片”牢牢攥在手中。
南召縣留山鎮黨委書記王小東介紹,僅土門村就有200多戶群眾每年冬季外出購買皂莢,足跡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把全國80%的皂莢從各地采集、收購回來;300多戶從事皂莢種植,500多戶群眾參與皂莢加工、皂米分揀,形成皂莢育苗、種植、購銷、加工的完整產業鏈,年產值1.3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皂莢加工集散地。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興旺,特色產業要當好“壓艙石”。按照“1+3+N”產業布局,南召縣持續抓好柞蠶這一傳統產業,苗木花卉、中藥材、食用菌3個支柱產業,艾草、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新興產業,構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格局。其中,重點建設辛夷、杜仲、石斛、連翹等十大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種植面積達到60萬畝,新發展仿野生林下種植中藥材種植面積1萬畝,扶持發展10家中藥材加工企業,拉長產業鏈條,造福山區群眾。
記者在南召縣城郊鄉羅坪村的河南聯源公司中藥材產業園看到,園區引進現代化的農業智能化裝備技術,玻璃大棚里伏牛山區域不同種類的瀕危稀缺道地藥材石斛長得郁郁蔥蔥,20000平方米的現代化標準智能溫室,配套有外遮陽系統、內保溫系統、水簾風機降溫系統、頂部開窗系統、水凈化系統、頂部噴霧系統、移動噴灌機系統、混藥系統、移動苗床系統、電氣控制系統、智能控制系統等設施設備,在“高科技范兒”的精心呵護下,石斛在這里享受到高品質的生長環境。
河南聯源公司是一家集名貴中藥材良種培育、種質資源保護、種苗快速繁育以及高產栽培、技術推廣、相關產品研制、銷售等為一體的高技術民營科技企。河南聯源公司經理李新峰說:“我們先后與河南農業大學、河南農科院、廣東韶關學院以及北京中醫藥大學等科研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采用原種繁育和原生態栽培技術,發展設施種植、林下原生態種植、仿野生種植等模式,推動伏牛山中藥材產業品質化發展,被確定為河南省伏牛山珍稀瀕危野生中藥材繁育基地和推廣示范基地。
4年多來,河南聯源公司建設占地480余畝的智能化中藥材產業園,在南召縣境內深山鄉鎮高山密林里開展仿野生高產栽培,連片種植黃精、白芨、伏牛山石斛、青錢柳、娑羅樹、豬苓、重樓名貴中藥材,由公司無償提供中藥材種苗及全程技術服務。目前,河南聯源公司已種植5000畝,其中集中連片種植4600畝,建立馴化基地種植240畝,帶動6個鄉鎮、750多戶群眾增收致富,年戶均增收10000元。